•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方言快报

汉语方言分区是中国移民史投影

时间:2012/4/2 11:07:15   作者:李葆嘉   来源:百度空间   阅读:2127   评论:0
内容摘要:语言的变化是语主的变化,一部汉语方言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国移民流播史。汉语方言的划分必须以汉人移民和“汉语化”程度作为依据。北方民族南迁中原,迫使中原居民南迁江淮,或继续南下三大湖,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江、湘江远徙岭南闽广。长江流域和秦汉以前百越居住的广大华南地带,逐步成为中原居民新的...

        语言的变化是语主的变化,一部汉语方言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国移民流播史。汉语方言的划分必须以汉人移民和“汉语化”程度作为依据。北方民族南迁中原,迫使中原居民南迁江淮,或继续南下三大湖,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江、湘江远徙岭南闽广。长江流域和秦汉以前百越居住的广大华南地带,逐步成为中原居民新的栖息地区。这种此起彼伏的人口大迁徙,在人口生物学上留下了烙印。根据研究,与一个汉族群体具有最密切关系的往往并不是其它地域的汉人,而是地理位置毗邻的其它民族群体。在这种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日益壮大的“汉族”,不可能是一个以内部遗传为基础的种族概念,而只能够是一个以共同文化渊源为基础的国族概念。中国古代的“方言”,不是古希腊的dialect,也不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而是不同的邦言。中国现代的“方言”也不应是以严格的语言特征为标准的语言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以可追溯文化渊源为内涵的民系学概念。永嘉之乱中原居民迁徙的结果,打破了两汉魏晋以来的语言分布格局。
        
        1、沿江中原汉语带的出现。中原汉语的大面积覆盖,致使在古北部吴语区和北部楚语区形成一条东起海滨、西达湖湘的中古江淮语带。

        2、中原汉语南流走廊的形成。一些中原居民,由江淮继续南迁皖南山区或经鄱阳湖平原沿赣江流域而下。上古连成一片的吴语和楚语被从中隔断,形成了江淮语、徽语、赣语和客家语对中古吴语的弧形包围圈。

        3、洞庭湖北出现了西南话的雏形。从秦雍沿汉水流域到达洞庭湖流域的居民,成为西南话的祖先。3、浙江沿海吴越居民的连锁性南迁。中原汉人到达江南以后,迫使江浙吴越土著递相南移,引发了浙江沿海百越居民的连锁性南迁以及闽广境内百越语的变化。

        4、波及南方民族的人口迁徙和语言演变。连接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中原汉语南流走廊的出现和沿海吴越、百越居民的连锁性南迁,波及其它南方各族的人口迁徙和语言演变。

        5、幽燕语和三晋语的汉语化运动。由于洛阳、长安相继被匈奴所占,中州士女很多流向西北或迁往辽西避难,势必引起幽燕和三晋的汉语化运动。

        6、北留中原汉语的阿尔泰化。中原人口急剧减少,内迁的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估计远远超过200万。北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阿尔泰人的语言换用,引发了北留中原汉语的阿尔泰化。就是这样一个“T”型纵横语带,奠定了以后汉语方言格局形成的基础,决定了中古以后中原汉语的流向。颜之推提出“北杂夷虏,南浸吴越”,即指“北留中原汉语”的阿尔泰化与“南迁中原汉语”的南亚化。所谓汉语的“阿尔泰化”主要是北方民族在换用中原汉语的过程中以阿尔泰语的底子异化了汉语;所谓汉语的“南亚化”主要是南迁中原汉语对南亚语的不完全汉语化而残留了南亚语底层。在周边接触语言绵延不绝的汉语化过程之中,汉语在同化接触语言的同时异化着自己。
        
        对于南方汉语方言的歧异性,可以用多种因素加以解释,比如中原居民南下朝代有先后,原居地区有东西,再如与中原汉语融合的百越语内部原来具有差异,或者中原迁入人口和当地土著人口的比例不同,以及南方汉语方言后来的演变不尽相同,等等。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根据跨学科研究,古代南方土著印纹陶文化的分区和汉语南方方言的区域具有对应性。萌芽于新石器时期的南方印纹陶,是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古越文化遗存。考古学家一般将其分为七个次文化区:1.宁皖区(原始侗台族山越);2.太湖区(原始侗台族于越);3.赣鄱区(原始苗瑶族苗蛮);4.湖湘区(原始苗瑶族荆蛮);5.岭南区(原始侗台族南越);6.闽台区(原始侗台族闽越);7.粤东闽南区(原始侗台族骆越)。除了覆盖式移民造成的江淮语(东晋南朝)插入宁镇地区,封闭式移民造成的客家话(北宋)分布在赣南、粤东和闽南地区,还有军事移民造成的平话(宋),南方印纹陶次文化区的分布与现代汉语南方方言:1.徽语(江淮语);2.吴语;3、赣语;4.湘语;5.粤语(平话);6.闽语;7. 粤语、闽语(客家话)的分布对应。南方印纹陶是古越族创造的文化,他们的语言就是原始南岛(侗台)—南亚(苗瑶)语言。如果南方印纹陶文化中的不同的亚文化包括了不同的亚语言,可以推定,现代汉语南方方言具有不同的古越语方言底层。在中原居民南迁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百越土著的语言密切相关,各文化区域不同的土著语言底层导致了汉语南方方言的差异。

        秦汉以后的汉语推移演变表现为,由于中古时期北方民族的进入中原和中原居民的南迁,汉语周边的古代民族一些语言地域才逐渐成为汉语方言区域。在中原居民南迁的历史过程中,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百越土著的语言密切相关,各文化区域不同的土著语言底层导致了汉语南方方言的差异。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除了蒙古元(也有一部分),都普遍换用了的汉语,这种阿尔泰化的“北语”历史上称之为“汉儿言语”。明清“官话”是专指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语,并不用来称呼北方“汉儿言语”。将北京语音确定为国语标准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适逢当时的首都在北京。


        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中,不管是汉藏同源说、汉南同源说,还是汉阿同源说,都是从不同角度,依据各自选择的材料的材料来分别论证了汉语与毗邻语言的同源关系。原始华夏族的形成是史前民族或种族融合的结果,与之同步形成发展的华夏语不可能不具有与被融合语言的对应之处。与其说华夏语仅仅与某一毗邻语言有同源关系,不如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后来被称之为“华夏汉语”的这种语言与毗邻三大语言的“原始祖语”都先后出现过渗透、换用与混成关系。原始华夏汉语就是一种伴随着多种文化撞击整合为强大中原文明的历史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性、层叠性混合语言。


标签:汉语 方言 分区 中国 移民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方言资讯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