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 普通话要说好乡音切莫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转
云南,东寺街,西寺巷,我家
云南有玩场……”这是一首老昆明人都相当熟悉的童谣,在昨晚云大首届
方言大赛的决赛上,11队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们说起“乡音”,展示家乡特有的文化。该活动由
云南大学吴越文化研究协会主办,上个周末进行了初赛,最终决出11支队伍参加昨晚的决赛。
决赛现场 天南地北各种Style嗨翻全场
决赛依然采用初赛的方式,每一队都要完成“规定动作”,随后自由选择“加分动作。”“规定动作”是用
方言朗诵诗人舒婷的名篇《祖国啊我的祖国》,各队都认真准备,有的配合上动作边唱边跳,有的则深情款款朗诵得十分感人。
“加分动作”依然是不受限制,用
方言随意发挥:纯正粤语版的《光辉岁月》、四川话版《霸王别姬》、天津话版本《江南Style》、闽南语的《欢喜就好》、苗族情歌《约定百年》等依次登场。1队选手任强用家乡话变身易中天、黄宏,大赞“云大这个
方言大赛好”,最终拔得头筹。整场比赛都是“土嗨土嗨”的,气氛十分热烈。
参赛感想 想让更多小伙伴记住昆明童谣
说着昆明话的“霸气侧怒”队顺利晋级决赛,在规定动作环节依然是配合各种道具边唱边跳笑翻全场,自由发挥时则是唱起了昆明童谣,演绎了《我挨你款款昆明呢壳子(我跟你讲讲昆明的故事)》、《点点豆豆》、《躲猫猫》这3首耳熟能详的童谣。
在准备规定动作的朗诵时,“霸气侧怒”队需要向家里长辈请教某些字词用地道的昆明话要怎么表述,而准备童谣的过程则顺利很多。“这些童谣小时候就会唱,老人教过,小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也在唱,不用特意准备。“队员之一张谷旭说,小时候他们还配合童谣,创造了很多游戏。“童谣是小时候特别美好的回忆,但是现在很少听人说,希望更多人记住。”
参加比赛的同学,不少都切身感受到了
方言的式微:小伙伴们只在家里说
方言,自己的
方言越来越不地道,甚至不知道哪些是用家乡话演绎的歌曲、戏剧……他们害怕
方言最终会消失。
云大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余建忠认为,
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不忘乡音,保持乡音的前提下,还是要说好普通话。“他认为最不可取的就是普通话夹杂着
方言一起说,比如“马普”。“该说
方言就说
方言,该说普通话就说普通话,夹杂在一起两个都说不好。”
“更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好多少数民族学生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这个才应该引起更多人重视,我在云大上课时,都希望少数民族同学能讲讲他们的文化特色,用他们的母语说说话,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同学都不会说,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同学,会讲自己语言的人很少。我觉得这很可惜,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失传,亟待保护。”
保护
方言昆明市早有行动,比如:采集昆明地方戏曲、童谣、民间故事,成立
云南评书会等。此外,筹备建设昆明
方言数据库已列入昆明市教育局2013年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与民委及有研究能力的高校等合作,进行昆明
方言语音数据收集整理,包括征集地方
方言“发音人”等。
方言的消亡,不仅仅只是昆明一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陆续开展征集纯正
方言“发音人”活动,通过录音等方式完整记录下来,以保存最正宗
方言。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也开始着手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对各地
方言和地方普通话的数据采录,采录的数据将进入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新闻深1°
昆明话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
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华北
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
方言特点的汉语
方言,主要使用于昆明四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盘龙区)。昆明话的形成与历史上汉族人口徙居
云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明
方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发音和特殊词的用法上。举个例子,肉,旧读“ru,如”,现多读“rou,柔”;何,旧读“huo,活”,现多读“河,he”;再如没有,旧读“mou,(音:某)”,现多读“mei you,(音:每由)”等等,越来越趋于普通话发音。随着更多词汇发音趋于普通话,传统昆明话发音逐渐变为小众,有些甚至已经濒临消亡。
而一些昆明话的专用词汇,其使用率和曝光率也越来越低。昆明话使用的很多词汇,极具地域性、时代性和生活性,例如“舂壳子(跟人聊天)”、“教人卖户口册(出馊主意)”、“占马门(占便宜)”、“呜噜呗涞(话多)”、“神的起(承担着起)”、“噌(丢脸)”、“强搜刚(狡辩)”、“拔毒(可恶)”、“捂俗(讨厌)”等等。细细咀嚼这些词汇,会咀嚼出很多老昆明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