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
2003年深秋,笔者应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斯徒文特教授之邀,前去作“中国哈尼族梯田文明”专题讲座。到场教授、学生200多人,当他们看到照片上数千亩梯田如海涛般在高山峻岭上起伏绵延时,惊叹、赞美之声从四处传来,人们被这壮美的图景深深吸引。斯徒文特教授说:“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哈尼梯田,不然我会终生遗憾的!”仅隔数月,他就和夫人艾莱娜带着12个哈佛大学教授,风尘仆仆来到元阳看梯田,他们在田埂上如儿童般欢呼雀跃,有的还和哈尼族妇女一起下田栽秧,这群在美国最高学府讲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哈尼梯田里沉醉了、疯狂了——他们被一个古老的文明融化了。
确实,哈尼梯田是一个足令世界惊叹的文明,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它是哈尼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反省过往的过激行为,因而格外珍惜那些对今日发展有着宝贵启迪意义的古代文明。自2004年起便被中国政府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尼梯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入世界视野的。
哈尼梯田不是一般性的“世界文化遗产”,而是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遗产类型。该委员会认为,20世纪下半叶,由于工业文明百年来的高速发展,人类过度攫取大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无可挽回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已遭破坏,从而造成大自然残酷报复人类的惨剧,因而特设“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新的遗产类型,既不同于“文化遗产”对文化的倾情关怀,又不同于“自然遗产”对自然的格外垂爱,它所关注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它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荣共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在世界遗产的遴选过程中,该委员会更看重、支持“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
哈尼梯田正是这样一个遗产。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历史的悠久和层数、连片面积的广大都是世界第一的。
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
第一,1995年,位于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地区由伊富高族耕种的水稻梯田,被联合国接受为“文化景观遗产”。菲律宾梯田与红河哈尼梯田原理基本相同,但由于它位于海岛上,而且处于地震带,因此,梯田的层数、连片面积的广大远远赶不上红河哈尼梯田。第二,从历史悠久来说,菲律宾梯田只有数百年到一千年,而红河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至1500年,甚至可以溯源到3000年前的“和夷”时代。第三、由于人口剧增,人们大量离开梯田外出谋生等原因,致使梯田荒芜、田埂倒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渐渐失色,因而菲律宾梯田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面临着失去世界遗产资格的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的最佳代表、作为保护完好的文明成果进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势所必然。
同时,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的哈尼梯田,其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和认同。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便被列入中国5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2007年又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35个预备项目,同年11月15日,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红河哈尼梯田成为了云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进一步充实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必须有效地做好梯田的保护工作,这一理念已深深地刻印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各级领导人的心里,并以此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
自2000年红河州启动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红河州政府组成了申遗领导小组,组建了梯田管理局,颁布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元阳县把申遗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元阳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常务副主任的“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和“哈尼梯田管理局”,专职管理梯田保护与申遗工作;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申遗核心区的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建设了新街镇梯田文化广场、步行街、民族陈列馆、水电排污管网,实施了排危美化工程,重点打造了集中展示哈尼梯田“四度同构”的箐口民族文化村,兴建和修复了老虎嘴、多依树、坝达景区观景台和勐弄司署等设施。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Copyright © 2009-2024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