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经典云南

哈尼梯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时间:2012/2/15 20:08:53   作者:未知   来源:云南网   阅读:8454   评论:0
内容摘要:在云南元江流域哈尼族聚居区,有连绵成片几十万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梯田,这就是红河哈尼梯田。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民族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缔造了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杰作。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平台,着力打造红河州标志性的、弘...

云南元江流域哈尼族聚居区,有连绵成片几十万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梯田,这就是红河哈尼梯田。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民族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缔造了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杰作。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平台,着力打造红河州标志性的、弘扬民族文化和优美风光的红河哈尼梯田品牌,已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可。根据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哈尼梯田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大片区。核心区由元阳县的多依树、麻栗寨、牛角寨、猛品4个部分组成,总面积95.9平方公里;辐射区包括元阳县的哈播村片区和绿春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

哈尼梯田在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是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的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农耕文化奇迹,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一、哈尼梯田具有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和谐

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景观遗产。它体现着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特征。

历史价值

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上下,厥赋下中上三错。”即哈尼族先民“和夷”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居住在“华阳黑水”(今四川大渡河流域),且对那里的山河改造和建设“有厎绩”(大贡献),这是中国典籍对哈尼族先民开垦梯田的最早记载。

晚唐学者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记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说明在云南境内包括哈尼族在内云南各少数民族,耕作梯田的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农学家、历史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田制·农叠诀田制篇·梯田》中,对哈尼族梯田耕作技术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来论述,将哈尼族梯田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中的其中一大田制,并写下了“世间梯田多等夷,有田世外谁题名,非水非陆何所兮,危岭峻峦无田蹊,层蹬横削高为梯,举手相之足始脐,抠会前向防岭挤,细作有具仍兼携”的诗句。清代《临安府志·土司制》中也描绘了哈尼梯田耕作情景与雄伟的景观态势:“依山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摄坎而登,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渡水槽),数里不绝。”这是哈尼梯田在官方撰写的汉文典籍的完整记述。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在中国梯田耕作历史中的地位和深远意义。

经济价值

梯田在哈尼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梯田耕作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始终伴随着其迁徙发扬光大。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其经济价值在梯田多元性价值中居首位。

文化价值

哈尼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梯田耕作技术最为精湛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因梯田产生并发展,因梯田发展壮大而昌荣。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无不来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独特的展示与传承价值。

社会价值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世世代代用血汗和生命在大山上垒筑的奇迹,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一历史事实在整个哈尼族群体中已形成共识。哈尼梯田经过多年的研究、宣传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目前已使哈尼梯田的影响力、知名度、公众认可度等大大提高,使哈尼族文化的经典杰作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其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标签:奇迹 云南 红河州 人与自然 哈尼族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