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经典云南

丽江 -- 秀美湖山(旅游全攻略)

时间:2012/2/20 14:07:44   作者:未知   来源:大众网   阅读:20573   评论:0
内容摘要:  丽江 是个多义词,可能指“丽江市”,也可能指“丽江古城(也叫大研镇、大研古城)”,也可能指已经撤销的行政建制“丽江县”。请参见不同的词条。以下内容是有关下辖古城区的“丽江市”。  简介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

  丽江 是个多义词,可能指“丽江市”,也可能指“丽江古城(也叫大研镇、大研古城)”,也可能指已经撤销的行政建制“丽江县”。请参见不同的词条。以下内容是有关下辖古城区的“丽江市”。

  简介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位于东经100°25'北纬 26°86'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 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10多万人。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纳西族23.37万人,彝族20.14万人,傈僳族10.62万人。其中纳西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7%。

  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哼着一首叫纳西净地的歌曲,吟唱着心中的净地,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气候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也很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4月~5月是丽江最美的季节,蓝天白云、色彩缤纷的树木和花朵,映衬着远处的玉龙雪山令人心旷神怡。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溪水从雪山积雪融化而来,如此清澈,清凉。山坡上开满了各种杜鹃花。

  最适合旅游季节:夏、秋,温度适宜。

  丽江历史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轨迹: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标签:丽江市 丽江古城 大研古城 湖山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